*** 本刊的行動裝置APP ,提供文字格式、文字轉語音的功能 *** 。 創刊於1998年。康健雜誌是一本普及健康常識的雜誌,報導一系列從人到環境,從食品到營養,從運動到心情,從對身體的認知到疾病的預防與醫療,提供健康、快樂、均衡、自信的生活秘訣與最實用可靠的健康生活保健知識,是全家人的健康資訊來源。*貼心提醒:因數位技術變遷,為了能提供您較佳的閱讀體驗,請選購2010年(含)以後至最新一期之期數。
不一樣的影響力,帶來更多溫暖善意!
醫學3.0 時代 生活就是最好的處方
醫療如旅行適合自己的最好
陳建仁:天主未承諾花常好、月常圓 • 大眾認識的陳建仁曾任副總統、行政院長,可說權傾一時,然而自許要當「小蠟燭」的他,卻是從建中時即開始照顧重病的父親,而在SARS期間,接下衛生署長一職時,更是全家人最煎熬痛苦的時期。他是如何走過的?
104歲照樣能殺球!林友茂:有掌聲我就開心 • 雙北世壯運羽球賽登場,104歲「老頑童」林友茂與奧運金牌李洋組隊,在表演賽中聯手對抗李洋父親李峻淯與教練鄭永成。在對手禮貌性讓分下,林友茂最終於網前打出致勝一擊,以11比9贏得這場暖心表演賽,獲滿場掌聲!
趙志才重返賽場奧運愛徒文姿云成最強後盾 • 在空手道這條路上,趙志才與曾獲奧運銅牌的文姿云是師徒,如今成了隊友,更是彼此生命中永不放棄的重要推手。因為世壯運,他們翻轉身分、相互力挺,不管比賽結果如何,過程早已勝過輸贏,更圓了彼此一個關於夢想與陪伴的約定。
川普大砍藥價台灣用藥恐變貴變難 • 美國總統川普將砍藥價,推動「最惠國藥價」政策,要求美國藥價不得高於其他國家的最低價格。這聽起來對美國人是一大福音,但卻可能讓台灣藥價變貴、用藥變難。為什麼美國壓低藥價,台灣卻可能遭殃?什麼是最惠國藥價?
「產後」比生產更危險!現在也有照護補助 • 很多人以為生產很危險,其實產後更危險。許多產婦將焦點全放在新生兒身上,卻忽略自己的健康。5月起政府補助2次免費產後健康照護,從心理到身體、從哺乳到避孕,全面守護媽咪的身心健康。
台大醫院性騷爭議連環爆白色巨塔掩蓋了什麼? • 台大醫院近期接連傳出性騷與性侵案,涉案者涵蓋醫師到教授,不僅重創百年醫院形象,更引發外界質疑,「白色巨塔」光環下,沉默與包庇究竟掩蓋多少真相?為何單一科部問題叢生,讓院長頻遭國會質詢?
夏季新冠疫情再起中西醫齊推3招降風險 • 新冠疫情入夏再起,繼XDV及XEC變異株,現在主要流行的NB.1.8.1傳染力增,對高齡者及慢性病等脆弱族群威脅不可小覷。預防除了接種疫苗外,也應勤洗手、均衡飲食,在人多公共場所配戴口罩,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。
植物園散步也能治病? • 臺北市聯合醫院創新推出植物園處方箋,為失智症等個案開啟療癒新途徑。這項非藥物處方不僅能輔助藥物治療,未來更有望成為疾病早期介入及預防的新選項。
自費醫療黑洞大揭密 • 看病、做醫美、矯正牙齒,很多人都有這些經驗,但每次都記得拿收據、確認內容的人卻不多。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25年來累計上萬次醫糾諮詢紀錄,歸納出6種最常見的自費亂象,《康健》請專家一一破解,指出自保法源依據及申訴求助門路。
全自費診所「黑帳」曝光 • 全台1,500家全自費診所,僅有6家的醫療費用可報稅!一名女法官接受不孕症治療,高額醫療費用報稅被打回票,打6年官司也敗訴,卻就此揭開法令漏洞。
研究證實:有氧運動可對抗失智、巴金森氏症 • 研究發現,規律運動不但能清除傷害大腦神經的「壞蛋白」,還能提升多巴胺濃度,有助延緩失智症與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。但該怎麼動,才能真正幫大腦清出這些「廢物」呢?
在動盪中找回內在的安穩力量 • 面對焦慮與不確定的年代,楊定一提出「友善的中立性」,帶領現代人活出心靈穩定與平靜。
氣炸鍋、水波爐不能亂用功能差在哪? • 氣炸鍋能做出健康少油的炸物,而水波爐則號稱能1機抵3機,但愈萬用的工具,愈不能亂用!不少人加熱奶油時,忘記拆鋁箔;爆米花亂飛卡在風扇,或用到讓烘焙紙燒起來⋯⋯主廚親揭常見NG行為,讓你用對不「炸鍋」。
為愛的人做一道菜 • 每道為愛而生的料理,烹煮的是滿滿記憶與情感,笑與淚都是調味,吃下肚的是難以割捨的情懷。如果為愛的人,做一道菜,你會端出什麼故事?
彭天恩:一碗小米燉飯是愛也是傳承 • 什麼是家的味道?柴燒的香氣、部落的食物、母親的廚房,這些看似家常的細瑣,在AKAME主廚彭天恩的心中,建構出只有家才有的安心溫暖。
鄔海明:用情感做出來的菜才是真正的美味 • 一直到現在,只要台北晶華酒店中餐廚藝總監鄔海明回到家裡,無論何時,媽媽總會備一鍋湯等在那裡。那鍋湯,傳承著母子間的情感,滋補彼此為對方著想的深深心意。
陳泰榮:媽媽是我心中的三星主廚 • 帶著米其林三星主廚的光環,陳泰榮在餐飲江湖自有地位。做菜,就像是身體的自然反應般順手流暢。回到自己的角色,如何為愛的人做菜?對待恩師,端出精心烹製的古法老菜;照顧媽媽,最家常最好吃。原來關鍵是:觀察需求、投其所好
李信男:人生的遺憾靠追尋食物的滋味彌補 • 米其林一星主廚李信男的料理之路,是一段又一段的追憶旅程。他找尋已逝家人與好友曾經共同擁有的美味,在心裡最柔軟的角落,用食物,拼湊著記憶裡的碎片。
自在咬咬真的這麼難嗎? • 為所愛之人備餐,是傳遞情感最直接的方式。當父母年邁、牙口與消化機能退化,每道菜都考驗子女的用心。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,長輩餐桌上的需求也轉變為「好嚼、好吞、好消化、好營養」。若每餐都難以入口,不僅難補充營養,也可能讓長輩失去與家人共餐的意願與溫暖。如何用天然食材提升風味、減少調味負擔,並透過食物質地調整,讓長輩吃得安心又開心,是我們應學的備餐智慧。
不是吃不下,是吃得太辛苦 長者飲食設計6關鍵 • 當所愛的人,隨著年紀漸長,牙口變差、咀嚼無力,餐桌上的美食對他們而言可能變成一種負擔。該怎麼煮,才能讓他們吃得下,也吃得營養、吃得開心?
舌頭就能壓碎的肉排 友善飲食有新選擇 • 台灣正以驚人的速度邁向超高齡社會,面對不可逆的趨勢,如何讓長者享受安全、有品質、有尊嚴的餐食?由業者自主發起的「質地調整食品產業聯盟」,正聯手為台灣長者開創飲食新「食」代。
韓良憶變身口感設計師為家人打造有滋味的照顧 • 飲食作家韓良憶為智能障礙的姊姊、牙口退化的父親準備每一頓飯,不只照顧營養,更是一種溫柔的理解。韓良憶認為,牙口不好不代表只能吃白粥、軟飯,她將一道道熟悉的菜色重新設計,兼顧美味與好咀嚼,讓家人吃得開心、吃得有尊嚴。
那一道菜藏著我想說的愛 • 你曾為誰做過一道難忘的菜?哪道菜承載著你與摯愛之人最深的記憶?《康健雜誌》舉辦「那一道菜,藏著我想說的愛」徵文活動,精選出3篇動人之作。從樸素的家常菜,喚起你我深藏的情感。說不出口的「愛」,其實早藏在一鍋湯、一道菜、一雙忙碌的手裡。
創新手術助患者快速「上肚」在家洗腎更簡單安心 •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各國鼓勵洗腎病人選擇腹膜透析,但台灣僅8%採用,患者為何卻步?台北榮總創新腹膜透析植管手術,能否改善緊急透析的缺點,讓腹膜透析成為洗腎首選?
瘦瘦針不只減重降血糖更可能逆轉「脂肪肝」 • 瘦瘦針又傳新突破!最新研究發現,被譽為減重神藥的一款瘦瘦針Semaglutide有望翻轉長年無藥可解的脂肪肝炎困境。
連加恩:我曾是傳道者,現在是業務 • 連加恩過去在非洲蓋孤兒院、推動垃圾換舊衣;如今他當起「業務員」,忙著談合作、跑資源。雖然身分變了,但初心沒變,他想用AI為醫療帶來改變,讓更多人變健康。
長輩發燒、發炎久不癒?扶培正氣能改善
避難、防災飲食也能好好吃?